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新聞)你的宇宙世界——第三屆西班牙塞維亞雙年展

看起來都好好玩。。。嗚。。我怎麼在這裡!
資料來源:典藏今藝術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7&f_ART_ID=164644

【文.圖/王焜生】

論起當前為數眾多新崛起的當代藝術雙年展,位於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省的「塞維亞雙年展」(Bienal de Arte Contemporaneo de Sevilla,簡稱Biacs),於2004年第一屆由當代藝術策展教父史澤曼(Harald Szeemann)擔任藝術總監,旋即打響知名度,成為新雙年展中重要的指標之一。

2008第三屆塞維亞雙年展邀請到德國新媒體科技中心(ZKM)館長懷柏(Peter Weibel)擔任藝術總監,來自南韓的李圓一與法國的布萊雅(Marie-Ange Brayer)擔任偕同策展人,此名單其實已預告了今年塞維亞雙年展將非常的新媒體藝術走向。本屆雙年展主題「你的宇宙世界」(Youniverse)點 明了觀眾是參與藝術發展的中心之一,透過參與才能讓科技藝術產生溫度。

強調新媒體藝術的互動性

依據策展人的規畫,第三屆塞維亞雙年展偏重科技、新媒體走向,但卻又是觀眾參與度最高的當代藝術雙年展。希望藉由這次非常科技性的雙年展,能讓觀眾觀看藝術時能有更多的自主性,這也有別於其他當代藝術雙年展是由策展人與藝術家來主導觀賞展覽的慣例。

今年第三屆塞維亞雙年展將整個主題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新媒體藝術的回顧,從韓國白南準(Nam June Paik)到美國維歐拉(Bill Viola),以及在科技藝術較不具知名度卻提出新藝術科技觀念的藝術家作品,由藝術總監懷柏親自挑選;第二部分的焦點則放在當今媒體藝術的趨勢與發展, 參與互動式藝術、網路藝術、多媒體互動等等,讓觀賞者成為參與者。李圓一邀請的藝術家與選擇的作品以當前生活與科技的關係為重點;第三部分由布萊雅策畫, 「媒體建築」(Media Architecture)是此部分的副題,45位建築師與建築趨勢研究者展出理想中的有機建築與流動城市;第四部分則將展覽焦點放在安達魯西亞地區,以 當地歷史中的科學研究中心為回顧地,透過當今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為串聯,標示安達魯西亞的科學研究歷史與媒體藝術的連結關係。

一如前兩屆,位於塞維亞的安達魯西亞當代藝術中心(Centro Andaluz de Arte Contemporaneo,簡稱CAAC)是雙年展的主展場,這座具有歷史的建築成為當代藝術中心緣起於1990年。為了符合媒體藝術與環境及人類的互 動主題,作品也同時分布在塞維亞機場與市區各地;但與前兩屆大不相同的是,今年的塞維亞雙年展將其中一個展場拉到超過300公里外的另一個城市,格拉納達 (Granada)的世界著名古蹟查理五世皇宮——阿罕布拉宮(Alhambra-The Palace of Charles Ⅴ)。今年的塞維亞雙年展共邀請到170位藝術家,展出184件作品。

安達魯西亞當代藝術中心

此處是塞維亞雙年展的主要場地與中心,一到入口,當觀眾開始準備買票進場的同時,可馬上到旁邊的自動攝影機前免費留影,之後也可以取得相片當做紀 念;不過進入會場後會發現:每一位曾經在此留下大頭照的觀眾已經成為會場上展覽的一部分。這件作品《FLICK_SE》由藝術總監懷柏與藝術家哥梅爾 (Matthias Gommel)共同設計,開宗明義這個展覽是屬於觀眾參與的雙年展。

白南準1969年的作品《分割電視》(Partition TV)標示出媒體藝術發展的開端,電視螢光幕上的不同時空畫面被剪接組合在一起,另一端透過麥克風觀眾的聲線成了視覺可以接觸的具體。美國藝術家李文 (Golan Levin)與萊伯曼(Zachary Lieberman)的《美聲演繹》(Messa di voce)則有向白南準致敬之意味,透過舞台旁的電腦選擇燈光背景,當觀眾在麥克風前發出聲音,聲音即依據所設定的背景出現不同的變化。

義大利藝術家巴瑞斯(Antonio Barrese)的《宙斯遊戲》(Zeus Playing)將神話中製造閃電的任務帶到人間的科技世界,鋼絲經過碰觸而有電流並且產生火花,觀眾以身進入裝置或是以手交錯鋼絲來帶動電流,不但饒富 趣味也闡示了科技與自然的關係。類似談到科技與自然關係的還有法國藝術家麥斯陶伊(Naziha Mestaoui)與艾.卡奇(Yacine Ait Kazi)所組成的團體「Electric Shadow」作品《ex-îles》、德國藝術家弗萊薛曼(Monika Fleischmann)與史特勞斯(Wolfgang Strauss)的作品《水中映像–納西瑟斯之鏡》(Liquid Views - De Mirror of Narcissus)以「水」為主題,前者當觀眾踏入感應區則產生水波放射的雷電似景象;後者則以希臘神話人物納西瑟斯臨水自照的故事,讓觀眾在投射的影 像中看見自己,並經由手指觸碰螢幕讓畫面的水波漂動。

法國藝術團體SCENOCOSME(Gregory Laserre & Anais Met den Ancxt)長期研究植物生長的特性以及其敏銳感應,透過程式的載入,當附近有變動的聲響或溫度產生變化,植物葉面立刻會有感應,這些精細的感應經過轉譯 而產生樂聲。德國孟克(Wolfgang Munch)與日本藝術家谷川聖(Kiyoshi Furukawa)合作的《氣泡》(Bubbles)則是讓螢光幕上的氣泡遇到陰影產生音樂讓觀眾與其互動。

奧地利藝術家松墨爾(Christa Sommerer)與米諾奴(Laurent Mignonneau)設計的《生命打字機》(Life Writer)是一台實際打字機卻又是虛擬的打字過程,鍵入字母的同時,紙張(螢幕)上的螞蟻即追來將字吃掉並且產生不同的形體;荷蘭PIPS: Lab團體則是以螢光棒讓觀眾在螢幕前揮動跳舞,而攝影機將觀眾最後的形象與之前螢光棒所產生的光影軌跡同時停駐於螢幕上。

互動式藝術作品在今年的展覽中至少有1/3強,顯示了雙年展要與觀眾拉近距離的目標。另一類作品則是透過電腦攝影等技術所創作的影像或裝置,藝術家經由科技將藝術帶往另一個新的想像空間。

義大利史卡里(Alessandro Scali)與南非藝術家古蒂(Robin Goode)的《通往天堂的鑰匙》(The Key to Paradise)透過高倍數顯微鏡觀察一根細針所雕塑的駱駝,故事取自聖經,雕刻卻是人類的技術;而觀察的結果是透過科技的產物,看來要進入天堂也得透 過科技才能到達。德國藝術家羅薩力(Rosalie)的裝置《太陽神,彩色光雲》(Helios, the Luminous Cloud)虹燈管當做油畫上的線條糾結於半空之中,顏色倏忽變換,猶如人造的天空;而中國藝術家楊千的作品以六雙包含不同性別、年齡的眼睛影像,投射在 昏暗空間舖滿白色紙張的地面,與前者相互對照,一個談的是虛假的自然,楊千則將這些虛假以人類的眼睛當做觀察者一一檢視,《觀察者》是藝術家到達塞維亞後 因應作品無法由中國運到西班牙以及本地的技術問題,而更動計畫的全新創作。

匈牙利藝術家瓦歷斯基(Tamas Waliczky)的錄像《風景》(Landscape)以緩速記錄不同的風景,再透過電腦加工讓真實的風景如同處在假象的水晶球之中;中國藝術家武明中 的《城市》同樣也是記錄各個城市的夜景,但是猶如海市蜃樓有一種不真實的夢幻感。西班牙藝術家普雷格(Sergio Prego)的影片呈現一個不可能出現的畫面,影片中人頭往房間的一個角落以45度角倒立不動;韓國藝術家Yong-Deok Oh的《戲劇變奏曲》(Drama Variation)影片中不時有風箏出現在不可能出現的場合,在真實與虛假之間,影片與科技將現實的分界變模糊了。

塞維亞城市

今年塞維亞雙年展第一次將作品帶到公共空間,來自希臘目前定居紐約的瑪克托鄔(Jenny Marketou)選擇了以塞維亞機場為空間進行裝置《紅眼天行者》(Red Eyed Sky Walkers),出境大廳上演著離別場面或是度假的喜悅,某一個角落以99個紅色氣球與黃色的椅墊讓人來人往的空間產生舒適感,當通過出境大廳候機室, 赫然發現整個氣球裝置的空間都在攝影機的拍攝下。瑞典三位藝術家布洛瑪斯(Loove Broms),拉文(Milo Laven)與克瑞克茲(Erik Kritkortz)選擇了市區內的一座就水塔設定燈光《號碼的顏色》(Colours by Number),八層樓高共有32個窗戶,透過提供的電話號碼每個人都可以打電話設定自己喜愛的燈光與排列組合,時間的長短則視是否有後續的民眾繼續打電 話而定。來自捷克的藝術家貝李史基(Michael Bielicky)與李希特(Kamila B. Richter)的《哥倫布2.0/隱藏的密碼》(Columbus 2.0 / Hidden Codes)則回顧塞維亞的航海歷史以及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經驗。

這幾件作品充分展現了藝術家觀察城市特色並將作品與民眾互動結合的特性,可稱得上是雙年展的新經驗之一。

格拉納達阿罕布拉宮

格拉納達阿罕布拉宮的整個展場幾乎是韓國藝術家的大集合,加上塞維亞主展場,偕同策展人李圓一成功的外輸韓國當代藝術家到塞維亞雙年展,總數甚至超過西班牙本地藝術家。

韓國藝術家李其邦(Ki-Bong Rhee)在水族缸裡創造了藍色的神祕境地,一隻手漂浮在水中書寫《印刷者》(The Painter),其他水族缸則是水中漂動的書頁《結尾中的結尾》(End of the End)製造了驚奇,也是現場觀眾停留時間頗久的作品之一,整個裝置名為《Dancethology》。西班牙藝術家阿布迪亞(Eugenio Ampudia)雖然也將書當做主題,卻是透過歐洲的全民運動足球比賽錄像呈現,《En Juego》經電腦處理後,足球員腳下的球成了書本,場邊觀眾仍然叫囂;可是畫面上的書本在足球場上翻飛,造成了另一個突兀的效果。 展場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數位電影中心(iCinema of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所製作的《T_Visionarium》,觀眾入場後必須戴上特殊的眼鏡,圓形牆面上的各個影像會逐一出現在半空中,聲光效果兼具,而整個展 場與阿罕布拉宮的場域及其相似,讓人墜入時空交錯的幻象中。

另由韓國藝術家Yong-Ho Ji以汽車輪胎打造的獅子雕塑以及以色列藝術家艾瑞爾(Eli Gur Arie)所創作的雕塑組互相對應,黑色獅子彷彿從過去來到現代、而艾瑞爾的雕塑卻像是從未來回到過去。

雙年展有許多可惜之處,除了場地與作品之間的呼應度不夠之外,許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都還在運送途中,陳文令的雕塑與許仲敏的裝置都未能在開幕前送到會場。

晨間線The Morning Line

新媒體藝術除了科技之外,還有聲音藝術,不過這部分的展覽呈現並不在雙年展的主軸裡,而是由維也納的泰森–伯納米薩當代藝術基金會(Thyssen - 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簡稱TBA21)策畫的展覽填補了聲音藝術的缺憾。此基金會位於西班牙馬德里,是頗具名氣的美術館,與蘇菲雅國立美術館、普拉 多美術館構成馬德里的藝術金三角區。而較鮮為人知的是奧地利維也納市中心的某棟建築,藏著泰森–伯納米薩當代藝術基金會與當代藝術中心,該基金會贊助過許 多藝術家的創作案。
今年的塞維亞雙年展的「晨間線」(The Morning Line)結合了建築藝術家瑞奇(Matthew Ritchie)與Aranda / Lasch and Arup AGU共同創作了一個聲音藝術的裝置作品,另外有八組藝術家在開幕幾天輪番演出。這個移動式的藝術宮殿於塞維亞展出後,將於明年春天移到倫敦南岸藝術中心 (South Bank Center in London)的伊麗莎白女王廳(Queen Elizabeth Hall)展出。

今年雙年展亦有人評論是另一個新媒體藝術節,但是主辦單位除了要國際名氣也希望本地人能積極參與,因此策展人的邀請與其後的討論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讓安達魯西亞的民眾接近並瞭解當代藝術。而從開幕幾天的民眾反映來看,塞維亞雙年展已經走向此一目標。

【典藏今藝術2008年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