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轉貼)符號“@”至少已經473歲

由於每封電子郵件的地址和即時聊天工具裏都會使用符號“@”,所以不少人認為“@”是新發明,其實,那是想當然。英語是母語的人把它讀為“at”,義大利人稱它為“蝸牛”(chiocciola),南斯拉伕人說它是“猴子”。

  美國《怪誕》雜誌撰稿人托尼·朗指出,早在1536年5月4日,一名叫做弗朗西斯柯·拉比的義大利佛羅倫薩商人,就在信中最早使用了“@”。義 大利《共和報》2000年曾報道,羅馬共和國大學歷史學家喬治·斯德比勒在那封信中發現了“@”符號,當時該符號是一種重量或是容積單位,代表一個“雙耳 細頸的橢圓土罐”。

  據斯德比勒教授解釋,這封信被從西班牙寄往義大利羅馬,信中描述了從拉丁美洲返回西班牙的3艘船運載的貨物,“那種盛滿酒的雙耳細 頸的罐子,容量是桶的1/30,價值70-80達克特幣(中世紀流通歐洲各國的錢幣)。”在信中,商人弗朗西斯柯·拉比還告訴收信者,用尾巴環繞自己的 “a”字母代表那種罐子。

  在西班牙語中,對應“amphora(雙耳細頸橢圓土罐)”的單詞是“arroba”。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這種土罐代表的度量單位,等於25磅的固體或3加侖的液體。在現代西班牙語中,鍵盤上的“@”仍被稱作“arroba”。

  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在電腦鍵盤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曾被英國商人用作“at the price of(價格是……)” 的縮寫形式。然而到了1971年,工程師雷·湯姆林森決定在電子郵件中使用該符號。他解釋說:“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符號,我只想通過它表明,使用者 正在利用外部主機而非本機發送消息。”從此,@便出現在電子郵件地址中,並沿用至今。(國川)

原出處: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06/01/541s252471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